小米汽车退车风波详解
2 02 5 年5 月,小米汽车因“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”的宣传问题,遭遇了车主的集体维权,要求退车并索取赔偿。这一争议的源头在于小米SU7 Ultra车型中,官方宣称售价为4 .2 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,宣传其具有“复刻空气动力学设计”、“提升下压力”以及“优化散热”等功效,雷军更称其为“内部结构完全改变”的技术创新。
然而,首批车主在实测中发现,风道开口处无法吹动纸巾,内部结构与普通的铝制机盖相同,并没有连接刹车散热系统,也没有产生下压力。
第三方检测指出,该部件仅比普通的铝制机盖减重1 .3 公斤,成本大约为1 万元,与售价相差甚远,被质疑为“装饰多于实用”。
再加上4 月3 0日小米通过OTA系统将车辆的马力从1 5 4 8 匹限制至9 00匹,且需要车主在指定赛道刷出官方成绩才能解锁全部性能,这也引起了车主的不满。
小米对此做出了回应,于5 月7 日深夜发布了致歉声明,承认“信息表达不清晰”,并提出了补偿方案:未交付的订单可以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,已提车的用户则获赠2 万积分(约合2 000元)。
然而,车主们认为这一补偿方案“避重就轻”,改配需要重新排队3 0周以上,积分补偿仅为选装费的4 .7 %,且没有涵盖退车的诉求。
在维权群内,近4 00名车主联名要求“无损退车”,并计划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发起集体诉讼,主张“退一赔三”。
从法律角度来看,华东政法大学的翟巍表示,小米汽车的宣传存在片面介绍以及使用歧义性、模糊性语言表述的情况,涉嫌违反《广告法》和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,如果情节严重,甚至可能构成虚假宣传。
此外,小米单方面通过OTA系统限制车辆的性能,也违反了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。
此次事件的影响也不小,这是小米汽车近三个月内第二次陷入舆论危机,之前3 月曾因高速爆燃事故引发了电池安全的质疑。
这次的风波暴露了“堆料营销”的隐患,4 月小米汽车的交付量环比下降了3 %-4 .2 5 %,首次出现了负增长。
小米汽车锁单后不想买了怎么办
若您在订购小米汽车后决定取消,处理策略将依据具体情况而定。若取消原因是个人因素,那么预付的定金很可能无法退还。
相反,若问题出在车辆本身,您或许可以尝试协商退款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起索赔。
值得注意的是,若您支付了5 000元作为定金并锁定了订单,一旦超过7 天的冷静期,自行取消订单通常会导致定金损失。
对于支付2 0000元作为“准现车”定金的情形,由于订单一经支付即锁定且无冷静期,取消订单同样可能无法收回定金。
以小米SU7 Ultra退车事件为例,虽然小米汽车提出了可以协商取消订单的可能性,但定金部分不予退还。
然而,若小米汽车涉及虚假宣传等问题,消费者有权维护自身权益。
比如,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若被指出实际效果与宣传不一致,且部分车主对补偿方案表示不满并要求退款,律师建议,若确认存在虚假宣传,车主可以要求“退一赔三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消费者可以与小米汽车进行退款协商;若协商无果,可以考虑采取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小米汽车退车原因分析
小米汽车遭遇退车潮,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:产能跟不上营销热度:小米汽车采用“先付款后生产”的模式,但生产进度却跟不上,导致大量消费者等待时间过长。
例如,深圳的张先生在“7 分钟大定破2 万”后,上午被通知次日提车,下午却被告知要等两周,交付顾问还换了三种延期理由;郑州的李小姐则发现自己的顶配车型要排在标准版之后交付,官方解释是“产线调整需要”,这让消费者体验大打折扣。
交付环节问题多:北京某交付中心的提车仪式变成了一场吐槽大会。
一些车主发现车漆有明显的颗粒,车机系统频繁死机,试驾时辅助驾驶系统还会误判急刹。
这些情况与发布会上“对标保时捷”的承诺相去甚远,而且大定定金不适用7 天无理由退款政策,进一步激化了消费者的不满情绪。
首批用户充当“小白鼠”:在数码领域,“别买小米奇数代产品”是一种潜规则,而在汽车领域,这个规则也发挥了作用。
杭州的王先生发现自己的SU7 车机系统在三天内更新了五个版本,每天都要重新学习新功能,这让消费者感觉自己买到了半成品,对这种将用户当作测试员的做法感到非常不满。
宣传与实际不符:小米SU7 Ultra更新车机版本后,竟然限制了动力输出,“排位模式”的解锁条件也发生了变化。
此外,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宣传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,宣传中有很多技术亮点,但实车内部结构与普通版无异,没有导流槽设计,也未与散热系统相连,这让消费者对“货不对板”的问题产生了质疑。